實驗性治療研究團隊

實驗性治療法開發一直是本所的研究亮點之一,藉由實驗將創新的癌症療法及抗癌藥物開發成果推展到臨床應用,並開發臨床分析的創新研究工具。此團隊為基礎科學和臨床研究之間的橋樑,研究開發治療或改善人類疾病的治療劑,過去幾年研究成果斐然。

甲型烯醇酶特異性抗體在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治療之應用

本所研究團隊成功地發現在國人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中,95﹪肺癌病患的癌細胞均有腫瘤相關抗原甲型烯醇酶(ENO1)蛋白過量表現的現象,且甲型烯醇酶表現量之多寡和腫瘤細胞之轉移能力有正相關性。同時也發現晚期肺癌病患血中對抗甲型烯醇酶之抗體含量顯著低於早期肺癌病患及正常人,且其治療預後較差。這些結果指出或許可以用腫瘤中甲型烯醇酶之含量或是血中抗甲型烯醇酶抗體之高低,作為肺癌病患治療預後評估之指標。

本所於2014年1月將抗甲型烯醇酶(ENO1)單株抗體研發成果授予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共同合作開發,進行甲型烯醇酶抗體用於治療癌症及多種自體免疫疾病之應用研發。2015年10月以專屬授權方式技轉給國內的上毅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這項「人類化甲型烯醇酶特異性抗體於癌症、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敗血症治療之應用」相關授權費用(授權金、權利金等衍生利益)創下我國學術界中最高的技轉金額。此為目前市場首見First-in-class的新藥,並已針對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之醫藥用途於美、中、日、歐盟等8個國家及地區獲得專利許可,完成抗體量產及臨床前動物毒理、藥動等相關試驗工作,將準備進行IND申請及其後續臨床試驗。

2018台北生技獎

2018台北生技獎

針對PCK2或抗糖解作用合併mTOR抑制劑可能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標的

根據調查顯示,在台灣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存活和其他部位相較而言是偏差的,目前發現以mTOR抑制劑或抗血管新生因子的藥物治療對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研究團隊將21個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檢體做免疫染色,結果發現PEPCK-M在正常的acinar細胞多為高表現,在正常的islet細胞及正常的ductal細胞多為低表現;然而在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腫瘤細胞有9個 (43%)為低表現,12個 (57%)為高表現。胰臟神經內分泌瘤PCK2過度表現可以造成細胞增生變快及增加對mTOR抑制劑的抗性,且PCK2可調控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糖解作用,因此針對PCK2或抗糖解作用合併mTOR抑制劑可能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標的,本研究結果已發表於2017 Oncotarget 8(61):103613-103625,將可供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病人未來治療的改進。為了支持進一步的研究,目前於TCOG進行跨院際之NET登錄型研究。

Share Button

Comments are closed.